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帝国风云 > 第252章 各有所获
  相对而言,受到影响更大的是英国皇家海军。
  不可否认,在这场海战中,斯科特错过了很多机会,而且导致最终结果的是他错误的袭击了中国海军的油水补给舰,从而使李向龙大致判断出了第二印度洋舰队的行踪,并且在次日上午抓住了机会。问题是,如果斯科特手里的两艘舰队航母不是“光辉”级,而是与中国海军的“唐太宗”级旗鼓相当,至少在舰载机数量上没有太大的差距,斯科特也不会犯那么多的错误。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斯科特有两艘足够强大的舰队航母,手里有足够多的舰载机,那么他就有可能采取其他战术,也就有可能把握住机会。在整场海战中,斯科特最缺的就是可用的舰载侦察机。
  结果就是,英国皇家海军也认识到,衡量舰队航母的主要标准是使用舰载机的能力。
  这一认识,直接影响到了英国皇家海军正在建造、或者是计划建造的舰队航母,即新的舰队航母,都要求载机量在八十架左右,确保在出动侦察机与防空战斗机之后,还有足够多的舰载机组织发起一次攻击行动。
  事实上,在这场大战中,八十架的载机量就是舰队航母的最低标准。
  除了英国皇家海军的几艘异类的舰队航母之外,在大战期间服役、以及建造的舰队航母的载机量都不低于八十架。特别是在太平洋战场上,包括战败的日本在内,所有舰队航母的载机量都在八十架左右,即便日本海军在大战前建造的几艘舰队航母,其载机量也在八十架左右。
  当然,有这认识的不仅仅是英国皇家海军。
  这场海战,也让美国海军认清了舰队航母的主要价值。
  只是,美国海军存在的问题恰恰与英国皇家海军相反,即在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后,认为舰队航母的舰载机数量是越多越好。
  结果就是,美国海军调整了“埃塞克斯”级的载机标准。
  在一九四二年初,美国海军要求“埃塞克斯”级的载机数量不得低于一百架,最好能够达到一百零四架。为此,美国海军还总结出了一套理论,来证明一百零四架的载机量是最为合理的。
  必须承认,美国海军总结的理论并没错。
  在这一百零四架中,包括三十二架战斗机、三十二架俯冲轰炸机、三十二架鱼雷攻击机与八架备用飞机、或者是勤务飞机。如此一来,就可以在缩小中队编制的情况下,确保三个主要机种都有两个中队,从而在执行任何任务的情况下,都有足够多的舰载机用于制定第二项任务。
  事实上,到大战后期,中国海军的舰载航空兵也采用了类似的编制,只是不是缩小中队规模,而是扩大了中队规模,并且相应增强了小队的职能,以此降低了扩大规模对指挥造成的影响。
  问题是,当载机量达到一顶规模之后,影响航空作战的就不是载机量了。
  说得直接一点,在舰载机的数量足够的情况下,影响航空作战的是航母出动与回收舰载机的能力,以及组织进攻的能力。
  航母只是搭载记载机的平台,而平台的作业效率,直接决定了舰载航空兵的战斗力。
  对此,中国海军已经有极为深刻的认识了。要知道,在马尔代夫海战之前,中国海军就开始限制舰载航空兵联队的规模。比如,“唐太宗”级在理论上可以搭载五个中队,而实际搭载量只有四个中队,即减少了一个中队。通过减少一个中队,“唐太宗”级的航空作业效率提高了百分之三十以上。也就是说,在搭载更少的舰载机的情况下,“唐太宗”级的航空作战能力反而提高了百分之十以上。
  到了大战后期,中国海军剩下的几艘“秦始皇”级甚至把舰载机的数量压缩到了六十架左右。当然,这时候的“秦始皇”级已经不再用于舰队作战了,其主要职能是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直到马尔代夫海战之后,美军才认清了这个问题。
  结果就是,美国海军降低了“埃塞克斯”级的载机量,其标准搭载仍然是四个中队,且每个中队的战机数量在二十架左右。也就是说,“埃塞克斯”级在大部分时候,其载机量只有极限能力的百分之八十左右。通过减少载机数量,“埃塞克斯”级的航空作战能力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很大一截。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对英国皇家海军来说,这场海战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启示,即一向受到重视的主力舰已经不再是海战主力。
  要知道,在这场海战中,双方离得最近的时候,还不到两百公里。
  在以往的任何一场海战中,这都是一个近得不能再近的距离,只要双方的舰队司令官不打算撤退,那么接下来登场的就是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而且舰队决战的最终胜负将由主力舰决定。
  问题是,在这场海战中,主力舰根本没有发挥作用。
  在整个战斗中,双方的快速战列舰都没有相遇,而且都没有使用过大口径炮弹,甚至没有机会使用其主炮。
  相反,英国皇家海军的两艘快速战列舰在防空作战中表现得非常出色。
  在这场海战中,第21舰队被击落的三十七架舰载机中,有二十四架是被两艘快速战列舰上的高射炮击落的!
  此外,“唐太宗”号受损,也与第二印度洋舰队的快速战列舰有关。即那架撞上了“唐太宗”号舰岛的战机,就是被“约克公爵”号上的高射炮击伤的,不然这架战机肯定不会在降落中出事故。
  事实上,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也只有那两艘快速战列舰为航母提供了掩护。
  相反,当时同样在掩护航母的重巡洋舰根本就没有发挥多少作用,两艘重巡洋舰只击落了三架敌机。
  这些都表明,曾经称霸大洋的战列舰,已经沦落到为舰队航母打工的地步了。
  受此影响,英国皇家海军非常果断的取消了“狮”级战列舰的建造项目,而且还打算取消“前卫”级的建造工程。只是,“前卫”号已经开建,而且舰体已经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建造量,主要结构都已确定下来,如果停止建造,将会造成很大损失,也不可能对改善皇家海军的舰队结构提供多大帮助。结果就是,“前卫”号的后继舰的建造全部取消,而“前卫”号被保留了下来。只是,为“前卫”级设计的双联装十六英寸炮塔还没有完成,而且单独为这艘战舰生产、或者是引进十六英寸舰炮都很不划算,因此皇家海军临时修改设计,为“前卫”号配备了双联装十五英寸主炮炮塔。有意思的是,当时用在“前卫”号上的,并不是全新的炮塔,而是从已经退役的一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上拆下来的,而且没有做任何本质上的改动。
  结果就是,这艘皇家海军最后的战列舰,成了个花架子。
  在拥有接近四万五千吨的标准排水量、超过五万一千吨的满载排水量的舰体上,只有四座双联装十五英寸主炮炮塔,而且最高航速也只有三十节,比排水量相当的“依阿华”级低了不少,其装甲防护也与“乔治五世”级相当,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只是,得益于巨大的排水量,“前卫”号的内部空间非常惊人,做为旗舰使用时,能为舰队司令部的官兵提供极为充裕的居住空间。此外,“前卫”级的甲板面积比“乔治五世”级多了三成,因此在服役的时候,创纪录的安装了八十门四十毫米高射炮,是整个大战期间,装备此类高射炮最多的战列舰。
  “前卫”号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再无战列舰。
  虽然在战败之前,英国皇家海军重新启动了“狮”级的建造项目,但是直到战败,这种在战斗力上超过了“南达科他”级、足以向“依阿华”级叫板的快速战列舰,都停留在设计图纸上,甚至连第一块钢板都没有压制出来。
  问题是,昔日的大英帝国已经站在战败的边缘。
  在遭到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全面轰炸的情况下,就算英国皇家海军取消了那些耗资巨大的战列舰的建造项目,也没有多余的能力来建造舰队航母。要知道,在至关重要的北大西洋护航作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战舰有七成来自美国,当时几乎所有的护航航母,都是由美国无偿提供的。
  此外,一艘舰队航母从开建到服役,按照战时标准,至少也需要两年。
  英国还能坚持两年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在一九四二年七月,特别是在马尔代夫海战之后,没有任何人相信英国能够坚持到一九四四年七月。
  可以说,就算英国皇家海军有再深刻的认识,也没有时间来纠正之前犯的错误了。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如果英国皇家海军在大战爆发前大力发展舰队航母,而且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式,那么在大战初期、特别是在美国参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就有足够的能力派舰队前往太平洋协助美国海军作战,也就有可能与美国海军联手击败中国海军,彻底改变这场战争的结局。
  当然,这只是假设。
  在输掉了马尔代夫海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已经穷途末路,大英帝国离日落也没有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