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帝国风云 > 第187章 马拉松
  把登月定为主要目标是顾祝同的主意,而且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发射人造卫星,把宇航员送入太空,德意志第二帝国都走在了全面,而且领先的优势极为明显。
  比如,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重达三十八公斤,搭载的广播电台工作了十四天。虽然中国在不到两年之后也成功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但是这颗卫星的质量仅仅只有七点八公斤,而且只工作了三天。事实上,当时用来发射卫星的不是运载火箭,而是一枚经过了改进的潜射弹道导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把弹头换成了第三级火箭发动机与人造卫星。
  在载人航天方面,差距就更加明显了。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六四年就完成了载人航天,而中国直到一九六八年才把第一名宇航员送入太空。
  当然,这与席存瑞还没有关系,因为这是他的前任推动的航天工程。
  此外,太空竞赛还有一个重大标志,即建造空间站。
  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六六年启动了空间站建造计划,其第一个试验性质的空间站在一九六八年就投入使用。虽然这个被称为“赫尔墨斯”的空间站没有实际价值,即只能容纳两名宇航员,而且其设计使用寿命只有五年,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启动了“空间科研与实验基地”工程,即着手建造能够容纳七名宇航员,设计使用寿命高达二十年,而且具备长期驻人条件的空间站。
  在该领域,中国完全是空白。
  虽然中国已经启动了航天器对接工程,即打算用两艘宇航飞船,对接后形成一个临时的空间站,但是跟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空间站计划相比,简直不值一提,而且要追上德意志第二帝国也很不容易。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顾祝同才没有把空间站定为主要目标。
  当时,有人建议首先建造大型空间站,除了追赶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外,还能借此掌握宇航技术。
  问题是,这需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就算花上好几年,也未必能够赶在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前建造出具有重大意义的空间站。
  用顾祝同的话来说。如果不能追上对手,那就超越对手。
  显然,登月是超越对手的唯一办法。
  此外,登月的宣传意义更加重大。
  说白了,不管是发射卫星,还是把宇航员送入外太空,还是建造空间站,实际上的都是在家门口打转,即围绕着近地空间进行的宇航活动,在本质上没有脱离地球。更谈不上深入太空。虽然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也是围绕着地球运转。但是月球是一颗星球。登上月球,等于人类离开了地球的怀抱,第一次把足迹留在了另外一颗星球上,等于人类由此开始了在其他星球上生存的历史。
  当然,还可以拿技术难度做宣传。
  这就是,大部分宇航活动集中在近地轨道空间上,也就是离地面数百千米的高度上。而月球在三十万公里之外。
  显然,把物体推高几百公里与推出三十万公里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选择登月,还有一个关键原因。
  这就是。登月所需的技术,超越了整个时代。事实上,即便到二十一世纪初,在私人已经能够进行宇航活动的时候,登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没有任何一家私人企业能够完成这个壮举。在二十世纪六零年代,登月需要集中一个国家的全部资源才有望成功,而且这个国家必须足够强大。
  显然,在综合国力上,中国远胜于德意志第二帝国。
  也就是说,如果对中国来说,登月都是一项极为艰难的工程,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更别想在短期内实现了。
  这就意味着,哪怕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先发优势,也会因为漫长的赛程,而显得微不足道。这就好比进行一场马拉松比赛,哪怕对手先跑出了几百米,相对于几十公里的距离,也就算不了什么了。
  可见,顾祝同发起了一场中国无论如何也不会输掉的竞赛。
  虽然顾祝同不懂技术,也没有航天工作的经验,但是他有高超的战略智慧,长远的战略眼光,做出了准确的战略判断。
  在中德冷战的大背景下,德意志第二帝国肯定不会回避中国发出的挑战。
  事实上,这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等待的挑战。
  在中国当局宣布启动载人登月工程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立即做出回应,表示早已在为载人登月做准备,而且肯定能第一个把宇航员送上月球,以此证明德意志第二帝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天技术。
  显然,这是顾祝同需要达到的第一个目的。
  说白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反应,不但没有让顾祝同感到紧张,反而让他喜出望外。
  原因很简单,不管中国是否有载人登月工程,德意志第二帝国都在做相关工作,而且正在按部就班的进行着。
  也就是说,德意志第二帝国做出回应,并且表示要首先实现载人登月,那么其原有的登月计划就会被打乱。
  要知道,任何一个大型工程项目,都有工程计划,也得按照计划进行。
  赶超计划,得到的只是苦果。
  当时,顾祝同已经掌握了大量有关情报。
  根据后来披露的消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载人登月项目,原本计划在一九八零年之前完成,最快也要到一九七五年。显然,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安排,因为载人登月工程的难度比载人航天高出了上百倍。别的不说,载人航天就像把宇航员抛出去,然后让宇宙飞船脱离绕地轨道,依靠重力返回地面。也就是说,宇宙飞船在返航的时候是不需要动力的,也不需要运载返航的燃料。载人登月就不一样了,除了要把宇航员送上月球,还要让宇航员从月球上返回地球。这就要求,登月舱必须有动力系统,而且能够达到月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也就是摆脱月球的引力,成为月球的卫星。此外,轨道舱也需要动力系统,而且必须达到月球的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成为地球的卫星。虽然月球的引力场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但是两套动力系统所需的燃料就有数十吨。这就意味着,需要把数十吨重的登月飞船发射到离地球三十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
  可想而知,载人登月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科技实力,以及工业实力,在完成了载人航天之后,花十年实现载人登月,绝对算不上充足。
  后来,就有很多人认为,即便集全国之力,德意志第二帝国也未必能够在一九八零年实现载人登月工程。
  中国的加入,迫使德意志第二帝国加快载人登月工程的推进速度。
  对此,顾祝同有着极为清楚的认识。
  一九六九年底,也就是席存瑞赢得了大选之后,顾祝同以即将成立的航空航天部部长身份宣布,中国将在一九七四年之前实现载人登月计划。
  必须承认,顾祝同说了大话。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顾祝同发出豪言壮语之前,中国的载人登月工程甚至连一个详细周全的计划都没有。
  说白了,当时中国的航天科学家与工程师还在计算登月飞船的总体质量呢。
  问题是,谁会怀疑顾祝同?
  要知道,在德意志第二帝国,顾祝同非常有名,几乎所有年纪在二十五岁以上的帝国臣民都知道顾祝同是谁。
  更重要的是,顾祝同在穿军装的时候,从来没有说过大话。
  在中国海军将领中,顾祝同一向以稳重出名,即便在他担任参谋长期间,制订的海军发展规划也十分稳健。
  显然,没有任何人相信顾祝同会吹牛。
  既然顾祝同说能在一九七四年把宇航员送上月球,那就肯定能办到,而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在很多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按照原定计划推动载人登月工程,哪怕出现最好的结果,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可能在中国之前把宇航员送上月球。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场德意志第二帝国输不起的比赛。
  原因很简单,在关系到国家威望、体现国家科技实力与工业实力的战略领域,德意志第二帝国仅在航天领域占据着优势,而在其他十多个领域,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没有优势,甚至有很明显的差距。
  如果在航天领域都被中国超越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民众还有什么希望呢?
  当时,载人登月工程不但得到了帝国首相、以及几乎所有帝国联邦国民议会议员的高度重视,甚至得到了德皇的重视。在一九七零年,德皇就三次视察了帝国的火箭工厂,还专门看望了从事登月工程的航天工作人员。为了鼓励航天工作者,德皇甚至宣布,在载人登月成功之后,他将授予杰出工作者橡叶十字勋章,并且由帝国皇室出钱,奖励那些为航天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与工程师。
  一时之间,航天成为这个时代最热门、也是最时髦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