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大明天启 > 第443章 议东林
  南直隶因为查偷税漏引起的官场大地震,很快漫延到浙江,浙江官员在金华知府被查实参与偷税被撤职后,才真正惊慌起来。
  《大明周报》全程参与了报道,而且在这个报道中,只要是犯事的官员曾经在东林书院就过学的,或者是与东林中王纪等人有交情的,甚至是他们的弟子之类的,都会大肆地宣扬这种联系,让人觉得,好象很多犯事的官员都是东林人。
  这让叶向高和杨涟等人极为不满,在问询王承恩未果后,他们便一起来找皇帝,希望皇帝能够让王承恩在报道时减少这方面的联系,以免影响东林人的声誉。
  朱由校听了他们的来意后,笑道:“叶师这几年来,一直不受正统的东林人待见,而杨尚书更是被东林人视为叛徒,两位却在这时为东林发声,实在是让朕佩服呀。”
  叶向高面色不大好,他说道:“东林党中确实有些人,忘记了当年求学时的圣人之言,转而追求钱财之欲,但这些并不是主流。王都监却在报道中,刻意地将贪官污吏与东林人联系在一起,造成东林人皆贪的印象,老臣以为这不公平。”
  杨涟道:“虽然臣被大多东林人视为叛逆,但臣心中仍旧把自己视为东林一脉,确实有些东林人做得太过,应当受到国法处罚,只是王都监这样做,明显是针对东林,这样只怕会使得东林名声大为受损,这是我们这些东林人不愿意看到的。”
  朱由校笑了笑道:“两位爱卿的意思朕心里明白。说到刻意针对东林人,朕想问问两位,朕可有刻意针对两位爱卿?”
  叶向高连忙道:“陛下对老臣恩深似海,并不以臣为东林人而有偏颇。”
  杨涟道:“臣当年与陛下意见常相左,但陛下并未因此而疏远臣,并委以重任,何来刻意针对之事?”
  朱由校道:“便如左光斗,李邦华等大臣,均为公认之东林人,然朕依旧信任以加,由此看来,朕确实并没有刻意针对东林人。但是,朕却确实有针对东林人之意。”
  叶杨二人心中大惊,两人都是明白人,皇帝说得很清楚,他并没有刻意针对东林,但却有这方面的意向。这就很有些意味深长了。
  朱由校从案头取来一份卷宗道:“这是一份南直隶查税的统计数据,两位不妨看一看。”
  叶向高将卷宗接过,递到杨涟手中道:“文孺看一看再说与老夫,老夫眼睛实在是不行了。”
  这时魏忠贤叫来一个小太监,吩咐了几句,小太监领命而出。杨涟看着卷宗,脸色越来越难看,好不容易看完后,他叹了一口气道:“叶师,南直隶所有牵涉到偷漏税款之官员,东林出身或者与东林关系密切的占了五成有余。”
  叶向高面色大变,他拿过卷宗,费力地想要在上面找出能够反驳杨涟所说的证据,却怎么也看不清上面的小字。这时小太监拿了一个小盒子进来,魏忠贤取了过来道:“叶师,这是一幅我们经过改良的眼镜,您试一试吧。”
  叶向高看着盒子里的眼镜道:“这便是叆叇吗?”
  朱由校笑道:“叆叇这词太过复杂,朕将它命名为眼镜,让人试过,可以让老人家看到小字。”
  叆叇在中国出现较早,只是没有大规模地普及,所以叶向高知其名但并未见过实物。他拿起眼镜,魏忠贤道:“且让洒家给叶师演示一下如何?”
  叶向高笑道:“谢过厂公,老儿听说过如何佩戴叆叇,且让老儿一试。”
  他戴好眼镜,将卷宗举起一看道:“果然是好物件,字迹清楚,老年人有福气了。”
  杨涟心中有些不耐烦,却不好说什么。叶向高总算记得自己是要干什么的,他仔细地看了卷宗,果然如杨涟所说,卷宗中将南直隶犯事官员进行了统计,而其中与东林有关的竟然达到了五成二。
  他面色惨白,放下卷宗道:“老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了。东林人不知自爱,这都是咎由自取。”
  朱由校道:“朕并不会以某一个标签来区分臣民,不会因为是东林党人就觉得会如何,但是朕看了这个统计结果,却发现东林人占比太多。两位爱卿出自东林,可否为朕解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叶向高和杨涟都没有作声,卷宗上面不仅列出了犯事官员中东林人所占的比例,也列出了南直隶所有官员中东林人的比例,这个比例远低于五成二,只占了三成一。也就是说,从这份统计资料可以得出结论:东林官员更加容易贪腐。
  朱由校道:“朕有时想过这个问题,其实觉得应该从党争方面说起。东林初成时,顾师便说过,结党尽用之于相争相竞,而不用于相补相救也。他认为党争大都起于意见之歧,而成于意气之激耳。窃见长安议论喧嚣,门户角立,甲以乙为邪,乙以甲为邪,甲以乙为党,仪亦以甲为党,异矣;始以君子攻小人,继以君子附小人,终以君子攻君子,异矣。长此不已,其酿毒有不可胜言者矣。由此可见,东林先贤其实对于党争之害是有清醒的认识的。”
  叶向高点了点头,皇帝这是持中之论。他说道:“便以被陛下所贬之邹元标而论,他也曾经说过,倘复党同伐异,在国则不忠,在家则不孝。可见东林人是反对党争的。”
  朱由校道:“确实如此,东林是反对党争的。但叶师自然知道,这几十年里,东林可曾有一时不曾有党争吗?”
  叶向高面色微红,赫然道:“陛下,万历以来,东林一直深陷于党争之泥沼。只在近几年里,陛下圣明,倒使得东林中人似乎不大再掺和党争之事。”
  杨涟插话道:“不是不掺和的问题,而是陛下没有给机会让我们掺和。臣以往便是如此,醉心于清议,专注于名义之争,恨不得天下人都以东林人的标准为标准,否则便是异端,小人,邪道。如今想来,实在是汗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