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战国之名士崛起 > 第382章 我将
  几日之间,一晃而过。
  眼看着就要到了出征的日子,这场战争虽然不是卫国挑起来的,但是卫国上下却表现出难得勇气。明知道打不过赵国,还是决定螳臂当车,个中的原因就不说明了,反正卫国有不得不打一场的理由。
  对此国君姬颓是有过深思熟虑的,他发现太子训过于软弱。一旦卫国连最起码的自保都没有,甚至面对战争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能力,卫国被吞并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这还不像是郑国被灭国,韩国和郑国早就打了二三十年,两家人基本上都是你来我往,打得不可开交。要不是郑国内部矛盾重重,最终导致了分裂,韩国真的一点机会都没有。要知道,几年前韩国的国都还被郑军围困过一次。
  但是卫国不一样,要是卫国一直表现出如此软弱的性格,等到真有诸侯想要吞并卫国的时候,恐怕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将卫国吞的什么也不剩下。
  要打。
  一定要打一场战争,让卫人有所警觉,也给卫国带来一丝安宁。
  可是,虽说做出决定的是国君姬颓,但他也心里没底的很。按理说,上军出征,加上各地的城防军,还有部分下军的兵力,林林总总算下来,两万大军。加上秦国公子仗义出手的两千秦军,看似军队数量也不少。
  但姬颓心里却叫苦不迭,似乎卫国这次派出的军队,就那两千秦军是有战斗力的样子,其他的军队,都是跟着去充数的,压根就指望不上。这还是大司马公叔旦亲口给姬颓禀告的情况,也怨不上大司马公叔旦。卫国战略上,尤其是对军队的训练忽视,一个大司马还不能只手遮天。根子还是出在国君身上,中牟之战,让姬颓很有感触。他发现了卫国已经无力靠着本国的军队抵挡外敌,而军队开支又是一笔耗费巨大的财富。
  于是,姬颓刻意的减少了军费开支,从而将税收更多的用在民生上。
  这也使得卫国的国人比周围的诸侯都要富足一些,国内商业氛围浓厚,资产百万者,不计其数。
  当年吴起的父亲,就是靠着经商累计了百万的家产。不过吴起接手了之后,没有几年就被败光了。
  但是像吴起这样的家族还有很多,更多的是保留了下来,比如说苟家,也是这样的情况。依靠卫国便捷的水运和通商大衢,往来列国之间,赚取惊人的财富。
  太祝轻手轻脚的走到了太庙正殿之中,在姬颓身后侍立,禀告道:“君上,一切都已经准备,还请君上主持大典。”
  姬颓长叹一口气,身边是太子训,胖乎乎的,给人一种反映迟钝的样子,心头更是悲凉不已:”你们说,寡人是不是做错了。如此一意孤行,一旦将卫国拖入和赵国作战的泥沼之中,寡人将是卫国之罪人!”
  “君父,要不……”
  “你不会想说割地给赵国吧?”
  太子训欲言又止,他也知道自己的办法不好。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赵国势大,而且兵多将广民风彪悍,根本就不是卫国能够招惹的对象。在盟主魏国无法干预的情况下,卫国哪怕一丁点的胜算都没有。
  姬颓沉着脸道:“痴儿啊!寡人没有多少时日了,今后卫国的家还是要你来当。作为太子,懦弱不是过错,反而是自保的一个办法。但是国君不能这样,国君背后站着的是一国江山社稷,还有国人。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你的后背看着。要是国人看到了国君懦弱,那么他们对卫国就会感受不到安全。如果士大夫看到了国君的懦弱,那么在国难来临之际,他们也不会尽其身为卫国赴死。”
  “面对赵国的咄咄逼人,寡人义无反顾。当年赵国在中牟建都,那是卫地。不是他赵国的城邑,寡人要是忍气吞声了,大河以北的卫土将不复卫国矣。一旦失去大河以北的国土,河南的城邑还如何守护?”
  “太祝!”
  “臣在。”
  “准备祭祀。”
  “诺!”
  檀香点燃,昭告上天,很快,大殿之内烟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要不是有辣眼睛的青烟扫兴的话,或许真的会让人有这种感觉。卫公姬颓略显低沉的声音在大殿里想起:“卫国诈六百余年,诸先君明鉴,非寡人之罪,而招大夫羞辱,起兵戈实属无奈,望祖先庇佑我大卫雄狮痛击来犯之贼寇,彰我大卫之国威。”
  卫国一直不承认赵国的诸侯身份,而没有获得诸侯身份的赵氏,不过是晋国的卿大夫家族而已。这也是赵氏对姬颓恨得牙痒痒的原因之一。你丫凭什么就认定了魏国的诸侯身份,却不把爷们也当成诸侯?不行,必须要削他!
  随后,姬颓身后的士大夫们开始低声吟唱起来: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伊嘏文王,既右飨之。
  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这是三颂之中源于周颂的诗歌——《我将》。这首诗主要的意思就是祭祀的人供奉了祭品,乞求神灵的庇佑。然后通过文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从头到尾没有彰显国君武功的诗歌,同时多半也应承着卫国上下君臣之间的心虚。
  以一己之力,在战场上战胜赵军,这个荒唐的念头,卫国君臣从来没有生出过。可见,卫国君臣对于赵军的心虚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面对赵军的咄咄逼人,还要作战。一多半是打给魏国看的,让魏国认识到卫人这个盟友还是有点用的,同时也让魏国对卫人的实力有所高看。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卫国在战场上就算是失败了,也是虽败犹荣。从国君到臣子,都有了台阶下,不会因为战争失败而愧对国人。
  没办法,要是卫公硬气一点,他绝对不会选择《我将》作为祭告神灵的祷文,而是直接选择《烈文》这首诗,因为相比《我将》,《烈文》从头到尾都在述说文王当年的功绩,然后作为子孙,要去追随文王丰功伟业的远大志向。
  这也是卫国的无奈,庙堂之上,已经心虚到根本就没有信心战胜对手,连逞口舌之利的勇气都匮乏了。当然,这也是因为魏国不给力的原因。魏国不出兵,卫公真的是一点底气都没有。要是在中山的五万魏军能够驻扎在中牟,并表示成为上军的坚强后盾。卫公肯定要让人唱《烈文》这首彰显勇武的诗。
  好吧,卫人是怂了一点,但礼不可废除。甚至在一旁观礼的鲁公和宋公都觉得有点脸红。好兄弟没有远大志向,这可怎么办?
  祷告诸天之后,鼓乐响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武》在大殿之外开始举行。《武》不是诗歌,也没有歌词,歌舞铿锵有力却以干戚为节拍,律动之间无不充斥着战争的萧索味道。这是战舞,是大型祭祀之中,尤其是关系到战争的祭祀过程之中绝对不会缺少的流程。
  舞步踩着鼓点,缓慢,却宛如一下一下,都击打在人的心头似的,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但是这种震撼的舞步,却没有能够提振卫国君臣哪怕一丝一毫的自信。
  随着宗庙内的祭祀结束,拜将还有一个步骤就是垒土封将台,这需要到城外去办理仪式。而在封将台周围,一万贰仟伍佰卫国士卒全副武装,枕戈达旦,准备出征之前的最后一步。
  边子白站在车上,眯起眼睛,眺望着朝歌的方向。当一面属于卫公的国君大纛出现在城门外的那一刻,边子白对身后的传令官挥手示意。
  后者扯着嗓子大喊:“擂鼓,聚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