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大宋好官人 > 第五百一十七章:人才难得
  可惜张正书即便是穿越人士,也不能理解女生的心思,更察觉不到郑月娥的异样情绪。女人心,海底针啊!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别小看这个超市,起码能带动上百人的直接就业。”
  张正书算了算这笔账,“再加上周边的小摊贩,也会嗅着商机而过来摆摊,更是能带动几百人就业。至于果酒就不说了,我专门收购秦凤路和永兴军路那边的果子来酿酒,期间种树的人,采果的人,运输的人,哪一个不需要大量人手?而且,我这果酒不单单是在开封府销售而已,在整个大宋都会销售。这么算起来,起码能带动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就业了。”
  郑月娥眼睛都亮了,经受过贫苦才知道贫苦的可怕。如果张正书真的帮助这么多贫苦百姓脱离贫困,能吃饱饭,那真的是无上的功德了!
  “这么算起来,超市少赚一点钱,算不得什么。”
  张正书也是财大气粗,大手一挥,完全不拿钱当回事。
  实际上,他都能预料到是这种情况了。只不过嘛,超市稳定收入可能会少,这是一定的。
  仔细看上面的账目,就会发现真正赚钱的,还是香水、香皂等大额商品。至于其他的生活必用类,也就刚刚维持盈亏平衡而已。
  但这只是第一天的账目,本来就是特殊的。真正要看营收账目,起码得等十几天,等超市经营稳定下来之后才可以窥见端倪。
  “小官人果然是大善人!”
  郑月娥崇拜地说道,“只是如此一来,会不会得罪同行?”
  张正书一愣,他当然知道郑月娥说的这件事,只能苦笑地说道:“得罪又能如何?不能不做生意吧,当然,我们还要做得隐蔽一点,比如今天蔬菜打折了,明天就大米打折,后天是酱油打折……反正一天天不重样的来,让百姓获得实惠的同时,也保护自身。”
  郑月娥点了点头,知道这事非同小可。一旦被其他商家集体抵制,那也是很困难的。起码,在超市渠道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同行还是少得罪一点比较好。
  “对了,明天的拍卖会筹备得怎么样了?”
  张正书把账本交回给郑月娥,不经意地问道。
  “据说,四轮马车已经装配好,放置在‘家乐福’超市的塌房了。”
  郑月娥化身秘书,一丝不苟地回答道。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姝儿已经去‘家乐福’那边坐阵了,你准备好接手报社了吗?”
  郑月娥脸一红,有点紧张地点了点头,蚊吶一般说道:“差不多了……”
  “那就好……”张正书叹了一声说道,“多亏你们为我分担,不然我就算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的……”这不是张正书的谦虚之言,是真的发自肺腑。现在摊子铺得太大了,张正书是真的忙不过来了,毕竟分身乏术啊。要是没有曾瑾菡分忧,张正书早就累瘫了。
  偏生张正书是一个懒散的性子,能做到这等程度,完全是被形势所迫。这不,一有空闲张正书就开始偷懒了。所以说,张正书是个一拍脑袋就一个想法的主,适合发号施令。至于管理的事,还是交给别人好了。正因为是这样,在李家村技校里,不仅培养着工人,也培养着掌柜。但掌柜哪里是这么好培养的,怕是一时半会都跟不上趟了。现在又多了一个超市,曾瑾菡自告奋勇去管理了,那她也不是铁打的,能兼顾把《射雕英雄传》写好都不错了,哪里还管得了京华报社?
  那么压力传下来,张正书又想偷懒,自然只能找个人来管理了。
  很不幸,郑月娥闯入了张正书的视线。这个郑家小娘子,自小也是识字的,而且对于数学的领悟能力极强,借贷记账法都能举一反三,差点超过张正书这个老师了。要是放在后世,那肯定也是一个学霸级别的“风云人物”。曾瑾菡就不用说了,那是学神。张正书教授的借贷记账法,曾瑾菡一天就完全领悟还超过了张正书,这等学习能力,张正书只能默默眼红。要是系统不是附在他身上,而是附在曾瑾菡身上,那恐怕大宋历史早就改写了。
  郑月娥的学习能力强,那就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这年头人才难得,张正书手中也没有人才储备,只能一边培养一边让她上岗了。只要郑月娥认真学,上手也是极快的。除了文笔进步不会太明显之外,管理一下“京华报社”的日常事务,处理印刷、发行等工作,应该是绰绰有余了。平日里再花些时间提高提高写作水平,主笔也只是时日问题了。
  张正书为自己的“天才”想法鼓掌,殊不知郑月娥是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念头接手报社的。
  “小官人日理万机,自是要统筹全局的。”
  郑月娥很天真地对张正书说了这句话,却把张正书燥得够尴尬。
  别人不知道,郑月娥还不清楚吗,这小官人只要有空闲时间,除了锻炼就是躺在躺椅上做咸鱼。
  什么日理万机,什么统筹全局,是觉不好睡,还是勾栏瓦肆里的杂剧不好看?
  如果不是北宋这艘船快要沉了,张正书才不会这么勤奋,弄什么工业计划拯救大宋。说实话,做一个纨绔子弟,每日出入酒楼茶肆,勾栏瓦舍,风花雪月,挥金如土……那才是张正书理想的生活,可惜啊,只能想想罢了。“劳碌命啊……”
  郑月娥偷偷笑道:“别个想要这般劳碌,都求不得哩!”
  “那是,他们可没这个头脑。”
  张正书臭屁哄哄地说道,这也是实话,宋人又怎么会有张正书这个穿越人士的眼界呢?
  眼界都不一样,那么赚钱的想法自然是差了天和地了。比如,大宋的商贾都只想着剥削雇员多一些,赚顾客的钱再多一些。但张正书站在历史的高度,宁愿薄利一点都好,也要让利于民,给多点工钱给员工。只有让百姓都富起来,那才能让整个国家富起来。不然,只懂一味索取,却不懂给予,钱荒那是难免的。
  当然,商人逐利,这是天性。或许只有银行成立之日,才能让商贾心甘情愿把钱窖里的钱起出来,彻底解决钱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