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重生九零神医福妻 > 第945章
  “此一时彼一时啊,孙姑娘医术高明,早晚会成为大周最有名的女医,孙家将来也会成为大家族!”其中一个小侍卫嘴巴特别甜,十分恭敬地说道。
  听到小侍卫的话,孙大海更加高兴了,“现在还不是没成为大家族吗?所以你们就不要客气了,赶紧坐下来吃饭!”
  两个年轻侍卫盛情难却,于是一左一右坐在孙大海的边上吃饭。
  吃过饭之后,一行三人继续逛。
  逛了一整天,孙大海也算是长了见识了。
  从这天开始,孙大海就经常出来逛街,有时候孙盈盈也会跟过来。
  一听说孙盈盈跟孙大海出来逛街,安王也会偷偷跟过来,于是两人行就变成了三人行。
  二月二龙抬头,京城的金禅寺有庙会。
  孙大海听说了之后就开始准备,等着这天带着女儿一起去庙会那边祈福。
  孙盈盈以前跟孙大海生活在乡下,根本就没有机会参加这样盛大的庙会。
  安王要去宫中过生辰,所以非常遗憾地没有跟着孙盈盈一起来。
  父女二人坐在马车上,一个多时辰就到了金蝉寺的山脚下。
  看到人山人海的景象,孙大海,孙盈盈都大吃一惊,“这金禅寺不愧是京城最有名的寺院举办的庙会,竟然如此盛大!你看这山脚下的街道都已经满了,更别说往山上去的路上也挤满了人。”
  “是啊,我们县城的那个寺庙跟这没法比!”孙盈盈附和说道,“人这么多,咱们还去上香吗?”
  “既然来都来了,不去上香多可惜,正好我们也沿途看看人,看看风景!”孙大海一心想上香给家人祈福,所以人再多他也要去。
  “那我们现在就开始爬山吧!”孙盈盈拿手帕遮着脸,太阳越来越大,尤其在下面晒太阳还不如去爬山,最起码在山道两边有郁郁葱葱的树木遮阳。
  第1698章 两个奇怪的老婆婆
  孙大海准备充分,然后把东西背着,带着女儿一起爬山,后面的两个侍卫紧跟上去。
  小侍卫看到孙大海背着东西,赶紧从孙大海的背上把背篓接过来,背在身上,可不能累着王爷贵客的亲爹。
  孙大海和孙姑娘是王爷的座上宾,小侍卫一直谨记在心,以后能不能得到重用,就看现在的工作表现了。
  一行人跟着人流上山,到了山道之上,孙盈盈感到凉爽了很多,而且空气也很好。
  走走停停,到了中午终于爬到了金禅寺。
  像他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根本就做不到一个接一个进去上香,而是一大群人一起进去。
  孙盈盈个子小在里面被挤得晕头转向,而且来上香的人,男男女女都有,虽然空气流通,但是气味也有些怪异。
  金禅寺这边提供斋饭,结果就两个馒头。
  连咸菜都没有,孙盈盈才不想吃呢,幸好之前他们在背篓里面准备了一些吃的。
  吃过饭稍作休整,他们就要开始下山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话一点都不假,酸疼的两腿此时更加难受。
  孙盈盈觉得两腿有些哆嗦,早知道爬山这么长时间这么累,她就不来了。
  孙大海见女儿很累,伸手拉着女儿往前走,在半山腰的位置有个凉亭,带着女儿到里面稍作休息。
  “盈盈,喝点水!”孙大海赶紧把水囊拿出来,而且还拿了两个用竹子做的碗。
  “谢谢爹爹!”孙盈盈笑着说,然后端着一碗水咕噜咕噜几口喝了下去。
  凉亭里面,很舒服。
  孙大海见女儿喝了水之后,直接用皮囊子大口大口地喝。
  侍卫们也得到了水,顿觉舒爽。
  可就在这时候,孙盈盈发现凉亭里面有两个老婆子看向他们这边。
  一开始孙盈盈觉得这两个老太婆可能是在看她,可是仔细辨别之后,她发现这两个人盯着他的父亲看上下打量,而且那眼神并不是轻视,而是疑惑惊讶。
  可能是两个老太婆的目光太过热切了,以至于喝水的孙大海也感觉到了,赶紧摸摸嘴,然后看向两个老太婆。
  孙大海被看得有几分不知所措,他本来就是那种和善的性子,还以为这两人没水,想要喝水了,于是好奇地问:“两位大娘也要喝水?”
  其中一个脸圆圆的老太婆摇了摇头,笑着问道:“我们不口渴,多谢了。老妇人姓蔡,代替我们家老夫人上山上香还原,只是觉得看这位壮士有些眼熟,像是一位故人。”
  孙大海听到这话,哈哈大笑,“原来是这样,那蔡大娘可要失望了,我这刚来京城,十几天,并不是京城人士。”
  李婆子听了之后笑了笑,又尝试着问道:“敢问壮士尊姓大名啊?多大年纪啊?”
  “我姓孙,名叫大海!”孙大海笑着回答,“李大娘不嫌弃,叫我一声大海就行!稀里糊涂过了半辈子了,今年三十七岁!”
  听到这话,蔡婆婆跟身边的那个瘦一点的老太婆相互看了一眼。
  这年龄也能对得上啊!
  第1699章 对上了
  “这位壮士,你老家哪儿啊?”蔡婆婆再次问道,眼神里的希冀目光更甚,或许这一次就是呢?
  孙盈盈一愣,看看父亲,又看看蔡婆婆。
  如果不是她会看面相,看出来父亲跟蔡婆婆没有任何关系,都有点怀疑父亲是蔡婆婆失踪多年的孩子了。
  lt;a href=https:///tuijian/niandaiwen/gt;" target="_blank">https:///tuijian/niandaiwen/gt;年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