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书斋 > 穿越重生 > 问鼎十国 > 第720章
  陶肃说道:“政治上全福兄是出不了力的,财力方面,就得全福兄了。”
  卢龟龄毫不犹豫地说道:“只要能让陛下打消迁都的意愿,为兄出点小钱算不了什么。”
  陶肃道:“陛下要重修洛阳宫,需要大量的楠木。而我中原楠木主要产地在河东、荆湖、江浙、巴蜀。其中河东离中原最近,全福兄可从事木材行业,收购河东楠木。陛下乃一代仁君圣主,他不会与民争利,不会行强买强卖之事。木材亦是暴利,以全福兄的手腕,想来不会亏损。”
  卢龟龄问道:“那荆湖、江浙、巴蜀呢?”
  陶肃笑道:“荆湖、江浙自会有人有手段限制,至于巴蜀,无需管他。真弄得无楠木可用,反而会引起陛下的怀疑。巴蜀山路忐忑崎岖,楠木又不能分段运送。运力之艰难,可以想象。时间嘛,不就是这么拖出来的?”
  卢龟龄眼睛一亮,道:“果然高明,在下当尽心竭力。”
  对于行商他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天下百废待兴,木材行业确实是一条发家的道路。
  汴京,皇宫!
  “陛下,臣奏请招募徭役,重修兴成渠。”
  提议的是工部侍郎陶秋。
  陶秋做足了准备,说道:“陛下这西北商路开通,蜀地平复,西方西南商贾往来于长安、洛阳之间,每日商货往来,数以万计。河运负担沉重,若不好好疏通,只怕会陷入唐初困境,有堵塞风险。”
  唐初漕路来不及治理,年输长安粮不过二十万石时,每遇水旱灾荒,长安就物价飞涨,斗米千钱,百姓难以存活,连皇帝也不得不率领百官离开长安就食于洛阳。
  唐高宗因关中饥荒去洛阳七次,唐玄宗去东都就食也有五次,当时有“逐粮天子”之称。
  不过国人重来不缺克服困难的能力与勇气。
  唐玄宗后期,唐朝已经找到了克服之法。
  通过疏通渭水河渠,漕关中之粮最多时达四百万石,较之唐初提升了二十倍,令得关中蓄积羡溢,车驾不复幸东都。
  而兴成渠是唐文宗开成元年,咸阳令韩辽疏导秦、汉漕渠,修建的一处起自咸阳,抵于潼关的河渠。
  这条河渠大大提升了长安到洛阳的运力,将长安、洛阳连在了一起。
  不过随着朱温灭唐,迁徙洛阳之后,兴成渠渐渐荒废。
  现在天下一统,国内安定,丝绸之路开通,重新开通兴成渠也是合情合理。
  陶秋将兴成渠的便利说得头头是道。
  罗幼度听了不住点头,笑道:“治水开渠乃利国利民之策,速拟开渠方案,估算劳力及所耗时间!”
  他应答的十分利索,当即就拍板钉钉。
  见罗幼度应诺的如此迅速,陶秋高呼道:“陛下圣明。”
  下方更有不少人窃喜。
  关中人口凋零,这疏通兴成渠必然得从洛阳周边征调徭役。
  陶秋在工部干了七年,比罗幼度当皇帝的时间还长。
  对于罗幼度的性格是有一定了解的,别看罗幼度在军事上大手大脚,需要窦仪拉着。
  在民力方面却非常谨慎,特别爱惜民力,除了必要的修路,修河开渠,很少干大兴土木的事情。
  罗幼度在位以后,最大的工程就是疏通隋唐大运河。
  还是分段慢慢修的。
  这洛阳百姓都调拨去修渠了,自然就没有多余的人力修葺洛阳城、重建洛阳宫。
  仁主之名,并非嘴上说说。
  第一百二十一章 恩科
  罗幼度并没有在意殿下文武官员欢喜的表情,此刻他也洞察了些许猫腻,只是并未有任何表示,好似自己真的给蒙蔽了一样。
  一如往常的开着朝会,与窦仪商量着粮草调配的问题。
  罗幼度本不准备对于交趾劳师动众。
  但交趾因为他的一个支持,彻底乱了起来。
  作为始作俑者,罗幼度显然不能置身事外。
  以窦仪为首的宰相们,并不愿扩大战果,也没有对交趾动兵的意思。
  但是随着他们默认了在南海建造水师,威慑南海诸国的行为,对于交趾的态度便有所改变。
  窦仪、魏仁浦只是重视民生,并不迂腐。
  他们对于交趾他们并无多少兴趣,然而罗幼度任命陈览为静海节度使以后。
  交趾地方割据不认便罢,反而一并出兵攻打陈览。
  尽管使者任命书还未传达,可在窦仪、魏仁浦眼中,这无疑是对朝廷的一种挑衅。
  未阉割的文人,血气不比武人逊色。
  窦仪、魏仁浦不愿开战,并不意味着不敢。
  国家的威严,容不得任何跳梁小丑的践踏。
  交趾的割据势力,竟敢蔑视中原朝廷。
  窦仪、魏仁浦这类不喜战的文臣都不能忍。
  要不不打,要打就让整个南海都见识一下,什么叫天朝上国的威严,不容置疑。
  在即将下朝的时候,罗幼度好似心血来潮一般,突然说道:“巴蜀、江南、吴越、泉漳以及岭南皆入我朝领土,但朕的恩德却未波及四方,尤其是巴蜀、江南、岭南等地。朕欲特开恩科,为朝廷取士,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一时间,满朝文武有些茫然,不知恩科是何物。
  窦仪试探性的问道:“恩科,可是再开科举的意思?”